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国际顶尖买手谈中国时装设计师的差距:设计 做工和商业经验


英国时尚专栏作家Gemma A. Williams(右)

Gemma A. Williams去年出版了她的新书《时尚中国》(Fashion China),介绍了41个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和商业品牌。她所熟识的中国设计师大多产自英国的时装院校,例如王海震、郭一然天、王逢陈……有趣的是那道分水岭:老一辈毕业生通常会留在伦敦实习、工作、独立门户,而新生代设计师则倾向于回国创立同名品牌。

“这一季上海时装周上的设计师人数多出两倍。”辗转于各个秀场与showroom(订购会)的她很快发现这一变化:“可没人能预言这些品牌能够存活多久。”撇开中国时尚产业不够成熟这一外部因素,缺乏深思熟虑以及商业经验是导致年轻设计师半途退场的主要硬伤。

从去年开始,创业时机成为行业内的讨论焦点。Vogue美国版主编Anna Wintour不止一次提醒学生:“毕业后直接创立同名品牌的成功范例非常少。”因为时装毕竟是门生意,而大多设计学府不会耗费时间教导学生如何生产、交付、销售、公关,至于品牌定位、产品定价等商业策略根本无法用一两门课程解释清楚。

Gemma A. Williams与中国设计师交流过程中发现,站在自己对面的年轻人更爱谈论梦想,但在供货、生产、销售等商业方面的筹备几近空白。“这就是为什么,我建议他们毕业后为品牌工作1-3年,随后决定是否创立个人品牌。以他们现在的状况在中国市场或许能够生存,但如果想要打开国际市场,至少还需要好几季的试炼。”

尴尬的是,只有被海外买手问懵时,中国年轻设计师才会意识到自己症结所在。去年,洛杉矶买手店H.Lorenzo创始人Lorenzo来上海时装周时曾提到showroom中的混乱景象——整季衣服挤作一堆,看不到重点。此外,不少中国设计师在面对海外买手店的订单时,往往不懂得提供离岸价格,也不懂得外贸规则。一部分设计师因此曾推掉了进驻海外平台的机会。


Mode上海服饰展

Ontimeshow

Vogue意大利版编辑Sara Maino

这几天,负责为Vogue挖掘全球设计人才的Sara Maino同样穿梭在上海各个角落。从Uma Wang、Vega Zaishi Wang,到Xiao Li,Vogue提携了一批中国时装设计师。在Sara Maino看来,现在的中国时尚产业就像1980年代的日本,处在时尚产业爆发前夕。各类创意人才不断涌现,但尚未具备走出国门的准备。她举了一个例子:“最简单的道理就是,你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把在国内销售的东西带到米兰去卖,可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”。

除了销售知识的匮乏,国外的买手们还认为中国设计师的产品定价太高。

无论是看秀,还是逛showroom,Sara Maino这位来自意大利的时尚星探总是习惯用手机拍照,随后在与设计师聊天的过程中记下品牌名称,例如Xu Zhi、SHUSHU/TONG。在上海官方showroom——Mode上海服饰展中,她见到此前在巴黎认识的中国设计师品牌Tommy Zhong,并准备在Vogue网站“新兴设计师”版块中加以介绍与推广。Tommy Zhong去年9月刚刚从英国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毕业,目前拿到了Hostem、Water Stone等买手店订单。据Tommy Zhong介绍,展示系列里单价第二高的一件大衣零售价为966英镑,约合8850元人民币。“Sara Maino觉得价格略为偏高,但这些特殊布料都是手工制作,而且工厂在伦敦,固定成本比较高”。


Tommy Zhong

Tommy Zhong

大多设计师会在产品成本基础上乘以利润系数,但市场因素常常容易被忽略。“如果一条裙子开价800英镑,那为什么不去选择成熟的大品牌呢?”Gemma A. Williams说道:“要让外国人列举十个中国设计师的名字,就已经是个大难题,更别说让他们花钱消费了。何况有些中国年轻设计师才做了3、4季。”

“开设副线,或是与品牌跨界合作都不妨是条出路。”Gemma A. Williams补充说:“拿Masha Ma下设的副线MA by Masha Ma为例,较为亲民的价格可以让更多的顾客体验到设计师风格。”

但在买手眼里,中国设计师目前最大的问题仍旧在于设计与做工。

欧美时尚界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行规,买手店会观察设计师连续三季的表现,确保稳定性后,再做出是否下单的决定。这条黄金定律在中国尤为适用,Lorenzo曾经发现有些中国设计师会因为市场反馈而改变自己的设计师风格。

“成熟的设计师,例如Uma Wang,你很清楚她的个人印记。可有些设计师并不太确定自我风格,他们有时会180度大转弯,从东走到西”。而他需要寻找的是有辨识度,风格强烈的品牌,中国元素并非必然选项。”


Lorenzo(左)

在Mode为期四天的展会期间,Lorenzo直接下单的品牌包括云凤思儒和刘露;Opening Ceremony则对Peng Chen、Heydey、Atelier Rouge Pekin和Moto Guo表示出了订单意向。两家买手店并没有多谈选品标准,或许从他们的顾客群中可以窥得一丝线索。Jesse称Opening Ceremony的顾客“总是希望买到独一无二的东西,无论是色彩、面料、剪裁、抑或廓形”,其中就包括Susie Bubble这样的一线时尚博主。

和他们相比,来自法国的Armand Hadida更为严苛。“你怎么可能期待一个在学校念了3年设计的学生创造奇迹?这就好比要求刚刚学会ABC的孩子写诗一样。”这位巴黎老牌买手店L’Éclaireur创始人说道:“这次我在上海看到秀大多像是毕业作品,或许表面挺热闹,可还处在稚嫩的基础阶段。”


巴黎买手店L’Éclaireur创始人Armand Hadida

“你拿中国和日本的设计师品牌作比较,设计、销售是相差无几,但面料、做工还有差距。”Lorenzo说道。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除了有设计师的选择和技术,还有代工厂的工艺水平。2014年从伦敦圣马丁回国自创品牌的陈安琪就发现,设计完成后的制作过程令人头疼。她此前从来没有想过小到针线都要严格把控,设定交付日期时还要将中国工厂爱拖延的毛病考虑在内。而且,稍不留意的话,设计细节和用料都可能走样。

交付日期的被动也和上海时装周的排期过晚有关。每年2月,首批时装品牌就开始在纽约发布起秋冬系列了。等到四大时装周结束之后,紧挨着东京、首尔站,轮到上海时已经是4月中旬。对于在上海时装周期间发布新系列,并和买手接洽订单的中国设计师而言,完成订单的时间压力会更大。

“和大部分设计师聊下来,会告诉我做设计是他们的梦想。但这种说法很幼稚,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想了解的是生产地,商业策略等等。想当设计师的年轻人很多,但真正能走到那一台阶的还需要好几季的试炼。”Gemma A. Williams说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paul frank官网 » 国际顶尖买手谈中国时装设计师的差距:设计 做工和商业经验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
时尚潮流

联系我们联系我们
abc9aab4ec1a51c65704852cb1e8576b